別讓真正熱愛科研的人成為“隱形人”
宇凡軟件
10月2日,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:由美國科學家阿瑟·阿什金、法國科學家熱拉爾·穆魯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·斯特里克蘭共同獲得該獎,為表彰他們在電子激光領域做出的突出性貢獻。其中,唐娜·斯特里克蘭得到了公眾廣泛關注,因為她是人類歷史上第三位,也是時隔55年再次獲得諾獎物理學獎的女科學家。
相關報道稱,這位女士,既不是校長,也不是副校長,連系主任也不是,只是個副教授,她獲獎的論文也只是發(fā)表在一個很不起眼的雜志上,影響因子只有1.87。
看到這,首先讓我想到的是最近鬧得沸沸騰騰的“張小平離職”事件,其表面上反映出來的共同問題是:人才得不到應有的重視。張小平明明對單位很重要,但無法在績效、榮譽上體現(xiàn),而斯特里克蘭的研究成果其實可以影響世界,但其發(fā)表的研究結果卻鮮能讓人看到。倘若不是她的導師熱拉爾·穆魯,法國ENSTA極端光研究所所長和巴黎綜合理工學院教授,一位國際激光研究與應用領域的頂尖學者,或許她的研究成果都不能被諾貝爾獎的組織所看到。
正是在這樣一個正向激勵缺失,劣幣驅逐良幣的大環(huán)境下,背后暴露出來的問題是:越來越多的人為了能得到重視而不擇手段,起初是為了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被關注,但后來過度沉迷于所謂的“頭銜”“職稱”等帶來的榮譽光環(huán),深陷其中,不可自拔。久而久之,即使有這個心,也很難做到再沉得下心來鉆研了。
這也就造成了,現(xiàn)在不少擁有頭銜的人,實際上科研能力已殘存無幾。因為他們一直以來淺嘗輒止,不愿花大力氣去觸及核心領域,只想花最短的時間得出結論。只要這個結論足以評上某獎項,或是足以能發(fā)表在某平臺的成果就夠了。追求僅限于此,也就很難再有重大成果出現(xiàn)了。
而許多真正有科研能力的人卻被淹沒在人海中,甚至存在于底層。他們有的或許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研究一個細節(jié)問題上,但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協(xié)助或重視,于是過程中增添了許多困難,同時,由于沒有一個好的平臺展現(xiàn)研究成果,故影響力有限。倘若這之中有人的研究成果重大到會影響人類進程,那么在這樣的科研環(huán)境下所造成的損失將是不可估量的。
無論是我國還是世界的相關組織,都應給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個好的學習和工作平臺,重視人才,完善相關學術判斷機制。同時,科研學術工作者自身也不應被名利的洪流沖昏頭腦,忘了本心,盲目地追求傍身的頭銜,應提高思想覺悟,專注于自己的科研學術能力的提升。
科研界不應崇尚“頭銜”,更應注重“成果”。不要讓真正熱愛科研的人成為“隱形人”,獨自奮斗,也不要助推本應有所成就的人,最終卻成為徒有一身虛名之人。